本文同步发表于公众号:晚花行乐。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:

鸡娃方法论
家长是孩子的天然的外部条件,相信每位家长,无论鸡或不鸡,总会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,但经常难以掌握好力度,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。
这篇文章想谈谈如何调整心态、武装思想,找到恰当的用力点。
首先看两个极端的例子:
泯然众人的方仲永
王安石讲过一个方仲永的故事:五岁小孩方仲永,有天突然开口要写诗,而且写的诗都挺上道,令人啧啧称奇,甚至有人花钱请他作诗。方爸爸觉得有利可图,每天带着小仲永走街串巷表演作诗,同时认为不需要再学习,“不使学”。到仲永二十岁的时候,已经“泯然众人矣”。
方爸爸作为反面教材,教我们不能因为先天的优势而忽视了后天的学习,更不能因为先天的不足而放弃了后天的努力。
拔苗助长
另一个极端例子就是耳熟能详的拔苗助长,《孟子》里讲到一个宋国人有天回到家,气喘吁吁说:今天可把我累坏了,不过我仍然很欣慰,因为我把地里的禾苗都拔高了,帮助他们成长了。原文中说"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"。意思是,不仅没有一点正向作用,反倒带来伤害。
宋国人作为反面教材,教我们不能施加过度的影响,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效果,反而会起到反作用。
外部归因
不要以为上面的例子离我们很远,孟子在文章中说:天下之不助苗长者,寡矣。上面两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:放弃治疗和用力过猛都有害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误区,就是把孩子发展变化的原因,无论好与坏,都归结到家长自己身上。
要求自己尽其所能,给予孩子最优厚的条件,不然就是失职,要检讨。孩子得到成绩,那必然是自己之前指的方向正确、鸡的合理;孩子遭遇挫败,一定给的条件不够好。总之,原因都在自己创造的外部条件上。
这种将个体行为的出现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的习惯,就是外部归因。
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,才能避免进入这些误区、恰到好处。让我们一同温习教员的《矛盾论》:
矛盾论
这篇雄文已经问世近100年,当时是为了克服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,然而直到今天对我们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。
书中介绍了两种世界观:
一种是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。认为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部推动;只要提供相同的条件,就能得到相同的结果;反过来,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,只需提供相同的条件。
另一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。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,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。外因是变化的条件,内因是变化的依据,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。
这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反映到方法论上,分别得到了教条主义和矛盾分析法。
教条主义,就是照搬"别人家孩子"等成功方法,买X书,听Y课,上Z班,焦虑地打听“成功之道”。认为只要提供相同的外部条件,就能得到一致的效果。如果效果不好,只能怪外部条件没有给足。
矛盾分析法,首先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性,根据内部矛盾的特点提供相适应的外部条件。比如电影《摔跤吧爸爸》和现实中的“波尔加实验”,都是先发现小孩的天赋特性方向,得出小孩自身的天赋需求和外部训练不足的矛盾,再提供外部正规的高强度训练,才能达到预期的成功。
结论
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。力度大小提倡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”,用力方向则提倡根据内因的特点提供适合的外部条件。
各位读后有什么想法,请在下方留言吧!如果对本文有疑问或者寻求合作,欢迎 联系邮箱 。邮箱已到剪贴板
精彩评论
本站 是个人网站,采用 署名协议 CC-BY-NC 授权。
欢迎转载,请保留原文链接 https://www.lfhacks.com/grow/properly-driven/ ,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。